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探索 > 正文

把握评价环节,促进学生发展——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案例分析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网 | 作者:柳太路小学 赖春艳 | 发布日期:2006-05-27 | 点击数:次】

下午,临近上课(内容是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的阶段性反馈)几分钟,易崴同学拿着一张纸走到我跟前:“老师,你看,我去调查了,这是我的调查记录!”我有些意外,因为他平时总有各种理由不参加实践活动。非但如此,还常常捣乱,老师多次与他的个别谈话、开导收效甚微,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同一组,即使老师有意安排在一组,大家对他也是无可奈何,只求他少捣乱制造麻烦。他,今天居然这么主动!噢——一张沾有一大片油渍的纸,皱皱巴巴,上面写有几个调查问题和一些所谓的调查记录,字迹歪歪扭扭。我马上就要到教室检查大家的活动情况,他为什么要赶在上课之前单独拿来给我看呢?我把目光移到他的脸上:满头大汗,一双眼睛望着我,明显带着某种期翼。要是换了别的同学,我会强调他应该保护好调查记录不要弄得又脏又皱,应该……可对于他,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主动,就象对待一棵初发的幼苗。我还没开口说话,上课铃声响了。我摸摸他的头,笑着说:“真不错,你进步了!先去上课,好吗?”他兴奋地一溜烟跑了,我边向教室走去,边打算着该如何抓住他这次难得的主动?

课堂上,在检查各小组的活动进程的同时,我让各组进行数据归拢,还让他们在活动小组内进行阶段性自评和互评。我有意走近易崴所在的小组,想的是更关注他们对易崴的评价。只见易崴一改过去不安分、捣乱的表现,也和大家围成一堆,也拿出自己的“成果”说:“你们看,这是我的调查记录。”A生:“又脏又皱,字又乱,看不清楚,哪能要?”B生:“你才采访了两个人呀?”C生看到我在旁,对我说:“老师,那天我们设计采访问题,他不但一个问题都没想出来,还捣乱。” 此时,易崴一脸的不在乎,但我知道他内心是感到委屈的。从这情形看来,大家是深受过去对易崴否定看法的定势影响,于是对他这次的表现仍然看不上眼,对他的评价尽是“挑刺”。这时,我靠近他们,亲切地说:“以前你们不是希望他能跟大家一起参加活动吗?”D生:“是呀,以前他从来不去调查。”我说:“现在他去了,这和以前比起来怎么样?”E生:“是呀,尽管他做得不够好,但比起以前也算进步了。”我说:“那是不是值得表扬呢?我们总不能用老眼光来看人呀!”F生:“对呀,我们应该评他个‘进步奖’,不是吗。”我接着说:“其实他也想做好一点,那就得慢慢跟大家从头学呀。易崴,是不是?”他点了点头。A生:“易崴,你以后得学学我们,把调查的资料夹在大本书里,这样保管平整一点。” B生:“还有,不写的时候及时收起来,这样就不会弄脏。”他们给易崴提了不少建议,获得‘进步奖’的他有些兴奋,第一次倾听大家的建议,表示接受。他们继续着小组活动,我向下一个小组走去……后来,我又和易崴个别交流,听他说那一节课上,由于表现好,大家还评他一个‘合作奖’。

我想,这一评价结果与我引导说的那两句话有很大关系。孩子们的活动评价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在学习如何评价这一过程中,老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必不可缺,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们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除了横向对比,也懂得纵向对比,多发现、多肯定“闪光之处”。老师的评价观、评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评价指向。反思教学以往的种种,我是不是无时无刻在无意识中为孩子们“挑刺”呢?看来,除了指导、要求他们努力把实践活动做得更好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在如何完善评价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