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新授课,教师揭示课题后,就领着学生学例1,学完例1学例2……,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学完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期间,教师提了不少问题,学生也一一作答,乍看起来整节课学生都参与了求知活动,课堂上有问题有解决,似乎教学任务完成得十分“圆满”。
提问,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作为“常规武器”,一直以来受到较多的关注,许多人从问题设计、提问的功能和原则到提问的艺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把提问看做“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一种让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因此,它们更多的是关注怎样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上述教学现象就是这样的一个教例,这是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来的,探究的顺序是教师定好了的 ,学生无须去发现问题,也无须去主动思考怎样解决问题。如此舍本逐末、包办代替的教学,学生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的“问”的做法,实质上是剥夺学生的创新萌芽。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提问”实际上是实现“沟通、理解和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有必要要重新认识和研究课堂提问。
毫无疑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应该仅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新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课始,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课中,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课尾,要推动学生不断地将问题深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天性好问,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保护这种热情,通过教师的提问促使学生课堂上多一些提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