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探索 > 正文

教师教育方兴未艾,教师发展任重道远

【来源:百度网 | 作者:余姚教师进修学校 | 发布日期:2006-05-27 | 点击数:次】

 

    

为探寻一种务实、高效,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师训工作新机制,让受训教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使我市的师资培训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服务、提高我市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实践能力服务,今年10月、11月受市师资培训中心委托,教师进修学校专门组织力量分成两组,对近几年来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调研中,我们走访了18个乡镇(街道),在乡镇(街道)教辅室、师训站的配合下,通过座谈会、听介绍、问卷调查、个别交流等形式,围绕教师培训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了讨论和交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朱祖益、黄信良同志负责执笔,形成以下报告。

调研的背景与意义

调研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一)余姚市师资培训中心作为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这期间,师资培训中心积极探索,所做工作得到参训教师的肯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最近几年来,随着余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教师培训实践和理论的丰富,参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师资培训中心在总结和反思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也希望对原有的培训模式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二)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教师的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后,我市各中小学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着手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在具体的开展中取得了一定方法和经验,但在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在怎么实施校本培训上也还有不少疑惑,更缺少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评价机制。

(三)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开,我市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于2003年、2004年的暑假培训中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在感受到新课程优越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如评价标准问题、两极分化提前出现问题、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跟进问题、社会与家长的理解问题等等,他们需要师训部门提供帮助和指导。

我们认为,进行这次调研,具有下列现实意义

(一)为师资培训中心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师资培训中心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以服务基层学校,满足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宗旨,不断改进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相继推出过分层培训、分学科培训、菜单式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调研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参训教师的需求,搜集他们对教师培训的建议和意见,加深培训方与参训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一切对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实施教师培训策略、改进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为我市全面铺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服务和专业指导:我市从2003年秋季在一些中小学进行新课程试点,2004年秋季全市中小学起始年级、小学三年级的部分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以后将逐年推开。帮助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帮助教师解决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师训部门当然的责任,调研能使我们及时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便于我们直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指导,或者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学习的平台,使我们的培训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三)摸索、交流、推广校本培训的经验:这次调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各乡镇各学校的校本培训进行了解。几年前在陆埠召开过校本培训的现场会,也编过各学校、乡镇的校本培训经验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校本培训的认识,部分地解决了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近来又产生了不少新经验和新问题,调研可使我们汇总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采集成功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推广或讨论,可以进一步推进、规范、优化校本培训。

        调研的内容与形式

这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有:①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了解教师需要怎样的培训内容,喜欢怎样的培训形式,以便我们的培训能更好地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②校本培训调研:总结各学校校本培训的经验,搜集出现的各种问题,旨在改进和推动全市学校的校本培训。③近几年培训效果调研:调查近几年来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改进师训工作、调整培训方法。

具体形式有:①召开座谈会,参与人员有各乡镇的教师和分管校长(或师训站长),师资培训中心人员和教育局有关领导。与会人员自由发言,相互讨论,共同切磋。②展开问卷调查,问卷针对师资培训的形式、效果、时间安排、教师满意程度等情况来设计;问卷还要求对下阶段我市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建议。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56份,对回收到的问卷作了统计分析。③进行个别交流:师资培训中心人员与参训教师个别交流,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对某些问题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④了解各乡镇(街道)教辅室、学校师训工作的档案建设情况。

三、通过调研得到的反思和认识

(一)教师参加培训对其专业成长所起的作用比较大:我市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来,广大参训教师都有所得益。大隐、黄家埠、泗门等乡镇的教师在发言时指出,教师参加不参加培训,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大不一样,尤其是这几年的新课程培训,几次不参加就会落下一大截。培训对参训教师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培训层次上,骨干培训尤其受到教师的欢迎和校长们的青睐。由于这样,教师对参加培训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规定的48学分都能修满,一部分教师的学分远远超过规定的数量;也由于这样,一些学校舍得花资金花时间,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小曹娥中学的许校长认为,校长抓教学质量,是通过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养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培训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校本培训已初有成效:自从“校本培训”这种师资培训概念推出以来,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专门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本培训,每次培训活动都有记载。在开展的过程中,各学校基于本校,为了本校,推出形式多种多样的培训。如陆埠镇校是宁波书法艺术特色学校、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为了继续保持和发扬特色,该校的校本培训注重对教师的书法练习;临山、牟山等乡镇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在校本培训中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许多乡镇的学校都认为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校本培训,效果比较好。在几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中,参训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校本培训针对性强、参与面广、能缓解工学矛盾的优势,他们欢迎这样的培训方式。这次问卷调查中,有62份认为所在学校校本培训的效果比较好。

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思考

(一) (一) 培训方与参训方互相了解沟通不够,在一些问题上不能形成共识,表现在:

1.培训内容:参训方认为培训方推出的培训内容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参加培训后的内容不能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客观地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培训方应该多熟悉中小学教学,多进课堂听课,多与参训教师交流,及时地了解和发现教师的培训需求。参训方也应尽可能地理解培训内容的安排:有些培训内容是指令性的,由上级师训机构指定。培训方在操作时,根据具体情况多有改进,如新课程通识培训,按规定需要三天,而实际压缩为两天,小学教师学习主题构建培训,按计划需要五天,调整为两天;师资培训中心在设计内容时,一直以服务中小学教学,贴近课堂教学实际为目标,这从每年不一样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另外,参训教师也应该适当调整参加培训的目标,不能期望今天参加培训明天就能在教室里派上用场。在培训中推介的理论,一般都有先进性,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指路、指方向,这是教师树立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基础。只是理论的指导作用的体现需要有个时间过程,而且,其真正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宜,各取其所。

2.培训形式:参训方认为大课堂形式的满堂灌,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讨论;到城区集中学习,对偏远乡镇的教师带来诸多不便,如为了赶上上午8点开始的培训,需要在早晨5时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