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去兄弟学校听了一节语文课,执教教师抓住重点词,重彩浓墨,精美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到了课后评议时,各位老师自然“畅所欲言”,什么创设了愉悦的情境,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什么教学艺术精湛,等等。然而好话说了一大通,却没有一位教师提一点“宝贵意见”,没有一位教师开点“良药”,弄得我明明心中“有一味药”也不敢提了。但是在回去的路上,我却听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是怎么回事?想想这几年所听的一些教师的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课后的评议,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或是赞不绝口,或是不痛不痒。实际上,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教育研究的浪潮,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问题似乎真的少了。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学艺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教学中有一些不恰当之处也是正常的。人们常说:“没有遗憾就是一种遗憾。”如果所有的听者都说课上得完美无瑕,都提不出什么意见,看不出什么问题,显然是有人没有说真话,吐真言!同时,在真理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上每个人的实践经验、自身修养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可否认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如果没有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矛盾冲突,那么显然是有人没有说真话,动真情!再者,当面滔滔不绝地谈什么完美;可背后却毫不隐晦地谈问题,这叫什么与人为善?这样的人显然是没有说真话,表真心!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是教师之间却不能真诚对话,真心互助,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且会影响教师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不正常的“正常现象”?我想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有的教师认为,就算说点真心话,别人也不一定认同,说不定还被别人反驳为不符合先进理念,那岂不自找没趣?二是能执教一节公开课也确实不容易,人家难得亮一次相,你又何必跟人家过不去、泼冷水呢?还是让“鼓励教育”在此延伸吧!原来,并不是我们教师麻木,并不是我们教师不想说真话,而是说话的氛围,让我们望而生畏;听者的态度,让我们欲言又止。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敢于说真话、敢于听真话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教研活动的主持者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要善于引导、鼓励敢于说真话的教师,营造一种“说真话无过”的轻松的教研氛围。其次,教研活动的主讲者要尽量放低心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而不是展示者,那么别人的建议你就会欣然地接受,就不会认为味“苦”了。再次,教研活动的听者一方既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又要善意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注意尽量把相反的意见表达得委婉一些,避免话说得太刺耳。假话、空话、大话会把人捧得很高,然后再重重地摔在地上。真话如果是“良药”,就能够药到病除,我们会因分享而幸福;真话如果不是“良药”,拿出来让大家评判,也总比“坏药”侵害身体要好,我们也会因悬崖勒马而幸福。有了真话引路,有了“良药”作伴,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