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是很难教。例如:笔者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专业知识丰厚,课讲得精彩,但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常常被一些学生“旁逸斜出”的问题问得瞠目结舌。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场面呢?
首先,教师要有感知新事物新变化的敏锐性。世界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新概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最近报刊杂志上频频闪耀登场的“纳米技术”、迅猛发展得最“火”的行当IT产业、美国华盛顿高层建筑被袭击事件、“库尔尼克”核潜艇打捞出水的过程、巴西第五次捧得世界杯……对于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事物,作为一名“学高为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理所当然要扑下身子,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认真研究,至少应该是粗线条地把握;必要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入课堂,结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加以剖析、评判,还学生们一个“明明白白”。没有这点敏锐性,钻在象牙宝塔内鼓捣那点干巴巴的学问,教育视野就会越来越狭窄,也就只有等待自己的学生“反哺”的份了。
其次,教师要有开拓新领域新边缘的主动性。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关乎国家民族的兴亡,对于教育来说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每年的高考在引导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方面,近年来改革步伐加快:高考命题取材更加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增加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加大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身应该在“一专多能”上下功夫,在挖深挖透本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步骤地向与之关联的新领域新边缘“渗透”,时时给课堂送去点“新构思”、“新想法”,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化学生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第三,教师要有与学生平起平坐民主交流的谦虚性。互连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多学生在获取新信息手段方面、接受新东西方面、感知新事物方面、运用新技能方面可能大大优于教师。与其不知为知之因循守旧死要面子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不如与学生共“执干戚舞”上下求索结为“知交”,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争鸣,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这样,课堂上也不会出现文中第一段所述的令语文教师尴尬的场面了。
只有这样,我们做教师的才不会落伍于时代,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变革中稳操胜卷。(陈鲁峰)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