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感觉真不好,越上越累。下课了,我带着失败感走出了教室。
本来我和几个老师商量好了的,那两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并不需要展开分析“为什么”,只要告诉学生“是什么”就行了。可是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课堂上“作茧自缚”。第一个问题呈现给学生后,本应该直接告诉给学生“是什么”,让学生记住“是什么”就行了,可是我太自负了,自以为教学水平很高,忍不住想卖弄一下,只要适当点拨一下,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弄清“为什么”了。当时,我尝试着简要地解释“为什么”,谁知学生却无动于衷,一副茫然的样子。我本该悬崖勒马,提醒自己及时丢下包袱,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可是,自负的我却放不下面子,尚怀侥幸之心,硬着头皮再进一步解释。自我感觉已经是不行了,越解释越说不清楚“为什么”,学生听着更是一头雾水。
呈现给学生第二个问题时,我暗中为自己打气,这个问题我一定能讲好的,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从而为自己挽回教学第一个问题不成功所丢掉的面子。告诉给学生“是什么”之后,我尽量显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接着就进行自以为很精彩的解释。当然,在解释时我没有忘掉吸引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边解释边注意学生的反应。可是,尚示解释完,我发现自己的企图又落空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解释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很难通过我的解释理解“为什么”。换一个角度再努力讲一下,也不行,学生仍然弄不懂。站在课堂上,站在学生中间,我全然没有了作为教育者的光荣,只感觉到自己如同落汤鸡,可怜兮兮的样子。
两个问题好不容易应付过去了,一节课的时间却已经过去了一半。后面应该展开讨论分析的几个重要问题,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办法从容教学了。
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一节课,自己失败了丢了面子并不要紧,只是我自己一个人的问题,可是我的教学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真是不应该。学生本来只要知道两个问题“是什么”就行了,掌握起来也并不难,却因为我很自私地要为自己争面子而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多此一举,结果无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教学行为和错误教学心理。有时候,做老师的会责怪学生学习不认真,责怪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老师的教学不当很可能成为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节课,在第一个问题教学不当之后,我本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吸取教训,调整好教学情绪,控制好教学行为,确保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我自恃拥有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可以保证在课堂上“柳暗花明”的,没有想到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演变成我的教学随意性,忽视了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可怜兮兮的落汤鸡。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生成,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有可能因为师生在课堂上遇到了新的问题而被灵活改变。师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只要是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就不应该忽视,而要灵活地改变教学计划,与学生共同研究新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的深入,也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审视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并不是因为课堂上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了新的教学生成,而是我自作多情为学生制造了教学障碍,使学生陷入了学习困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看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再不能把自己的需要凌驾于学生之上了,谨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