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大影响。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这种发展进而构成了新课程达成的条件。
一、教师的关注与期待
下面教育情境中的两位教师的关注有什么不同?他们对学生的具体期待是什么?
山鹰,起飞了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办公室的门开了,高三(6)班学生刘勇走到我面前,声音很小,脸上带着一丝不安的神色对我说:“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呵,你怎么不给赵老师看?”
他低着头,没有吱声。
“他是你的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我一边看着诗,一边唠叨着。
“赵老师看过,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着,眼角边含着的泪珠差点要滚出来。
“癞蛤蟆……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期中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
“噢!”我望望刘勇,他好像很委屈。
诗前面的“题记”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山里孩子最喜欢什么?山鹰!那个山里孩子,也像山鹰一样,有着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这哪里是“题记”,是理想之光泽是童心在闪耀!看后,我鼓励了刘勇一番,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修改意见。刘勇带着希望和信心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刘勇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我给他写了一段评语,并将诗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
这一次,除了跟他谈诗以外,还和他谈了要学好其他学科,争取考一所重点大学,我还告诉他,我跟赵老师讲过他的情况,赵老师说,上次批评他并无恶意,只是恨铁不成钢。我叫刘勇主动去找赵老师交交心。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里用红标题将《山鹰》登出来了。
《山鹰》发表后,刘勇还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励信100多封。
“山鹰”起飞了,我为他祝福。
这年放寒假,刘勇的班主任赵老师告诉我,期末考试,刘勇跃升到前列,还说谢谢我助了他一臂之力。
后来,刘勇还考上了大学。
这一事例反映出“我”与赵老师关注的不同,并引发我们的思考:
(1)关注考试外的学习:不考试的学习活动可以排斥吗?
(2)关注技能:技能的练习可以忽视吗?
(3)关注态度情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应该不理会吗?
(4)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看到学生的中远期的发展了吗?
(5)关注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合理不合理,允许不允许?
(6)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选择吗?
(7)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没留的作业,学生该不该做,教师留的统一作业,学生能不能不做?
(8)关注学生的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尊重吗?
(9)教师不同的关注与期待会引发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教师的关注必须升华,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这些在以精英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框架中难以实现,新课程为教师开辟了新的课堂专业生活。
二、新课程对常规教学的整体影响
1.对课堂中知识的影响
在课堂中授受的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如图所示):A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型,教师个人的知识;C型,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起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变化。
2.对课堂控制方式的影响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A型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B型,几乎无C型知识。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因而,A的比例相对较少,B和C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的权力型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的、可持续发展的。
三、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重新审视
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如教师站在哪里?课前准备些什么?课堂里做些什么?乃至练习、提问、留作业、批作业,甚而课桌椅的摆放等等,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师胜任与否的评价标准,教师都必须重新审视,做出新的选择,采取新的做法。仅就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来说,就要由从前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上来:
四、新的课程环境
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实施新课程,也要多了解一些新的课程环境。
如果我们对前后课程环境进行一下比较分析,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看,可以发现课程所给予教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