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一溪河水,清浅,鲜洁,’我认为这句很简洁。”
教师赞赏地重复:“简洁。”
学生:“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
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
教师:“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呢?”
……
这教学片段让我有特别感悟的是这位教师体现出来的“对话意识”,为她的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言语霸权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而是能够倾听学生对课文理解后所发表的见解,充分利用时机与学生交流意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就在日常的教师行为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很关键的在于教育观念的改革,我认为如果唤醒并激活教师的“对话意识”,才能真正深入地领悟并在操作层面上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提升教师效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的高低与教师行为存在一致关系。
因此,如果能激活“对话意识”,就能提升教师效能感,也就是教师积极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教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发挥自己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对话意识的高效能感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策略的设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组组长钟启泉教授倡导教师“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及同自己的对话”。我认为要能够在教师职业行为中贯彻“对话”的理念,关键在于要具备“对话意识”。“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意识”简要地说就是树立在信息交流中进行人际沟通的意识,认为彼此能够交流各种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等,从而建立一定人际关系,使教育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要激活教师职业行为中的“对话意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
1.激活“对话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图式,构建新的自我图式──即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协商者,这样才可能发挥教师效能
传统教育一直传输给我们“师道尊严”的教师观,我们教师也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所当然的“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既定的观念体系让我们对教师角色图式的认知就是“教师是权威的”,“教师对学生是居高临下的”,“教师能够支配学生的发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体对角色图式的认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行为。因此,对教师角色图式的认知就让我们很多的教师成为很“图式化”的人,在实际的教育行为中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是教师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教育的协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协作者,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转变自己的定位,把自己置换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成为高效能感的教师,具备了对话意识,在与学生相互对话中能够学会改变教育行为,在实际操作中不再把课堂作为教师个人的舞台,不再独揽言语霸权,不再是“满堂灌”的灌输中心的教学规范,使教师的职业行为走向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心的教学规范,真正发挥教师教育过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效能。
2.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还要转变学生观,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内化为个体意识
新课改关注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再随意支配学生,将学生当做是课堂学习中的听众,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而要将学生定位为具有独立意义且是不断发展的人,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将他们看成是教育的合作者,是学习的参与者,是课堂的发言者。在这样的学生观面前,教师才可能将学生当做“对话”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教育是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否使教学过程同时成为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这样才可能生成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新课程。教师自身的职业行为中有了对话意识,与学生沟通时才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现实的人际交往原则,并让他们在教育环境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进而重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不仅使学生直接学到生活经验,而且树立对自身的自信心,间接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这样教师的对话行为促使学生获取成就感也就显示出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高效能。
3.激活教师的“对话意识”,教师应该本着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在动机
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我们当代任何人都明确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人都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的活生生个体,这更要求教师在专业素质和自我成长角度具备能不断生成的特点。当教师与学生交往时,如果教师本着金烛对话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内在动机,认识到自己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学生式教师,那么教师就能平等地与学生交往,随时顺利完成角色置换,而不局限于既定的角色固定的刻板影响,改变社会情境定型化的角色刻板印象,在角色置换中成长,在对话中生成知识,通过师生互动达成教学相长。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对话意识”体现的是关注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也是教师职业关注的升华,那么对话意识激活后,教师在操作层面究竟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师善于在对话中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鉴赏学生表现出的独特视角,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的多数教师习惯了让学生当自己的听众,却忽视了教师本身也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的对话意识首先表现为能够学会倾听,这是一项现代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倾听要建立在将学生视为平等身份的对象,无论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什么,这些表现都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倾听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树立学生的信心与被重视的尊严感,这对当代学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反之不恰当的倾听则会严重挫伤学生表现的积极性。或许有些教师怀疑学生能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倾听的东西?这种质疑要求我们的教师提出评价观的转变。以卡罗尔、加德纳和斯滕博格为代表的现代智力认知理论注意处理现实生活的功能,斯滕博格提出三元智力理论、戴斯pass智力模型以及加德纳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理论的建立可以依据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从主体与外部世界、内部世界级经验是借来分析智力本质,应该比较全面,深化了我们对智力的认识。多元智力,这种新的阐述使教师应该重建评价体系,认识到每个个体身上智力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不同,乐于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观察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在倾听中应该学会以不同的智力构成来鉴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视角。例如:有位老师在教第六册语文《找骆驼》。师:“老人给商人什么指点找到了骆驼?”生:“顺着骆驼的脚印找。”师:“你认为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生:“顺着蜜和米去找。”生:“找骆驼啃过的树叶。”……学生纷纷发言,气氛良好。生:“我认为顺着脚印找不一定好,因为路上如果遇到一场风沙,把脚印全部掩埋了,就看不到了。”老师一怔,反驳:“不对,沙漠中并不一定每天碰到风沙。”学生迅速沉寂下来。从整节课来讲这个环节是很好的教学构思,我们都赞叹这位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构思,却深深为这句教学问句所遗憾,教师的这句问话折射的正是教师本位的思想,以一家之言代百家之思。不善于倾听的教师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完全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尊严。
2.教师要学会沟通,参与和体验学生的表现与创造学生是极具创造力的个体,他们往往表现得不落窠臼、巧辟蹊径,因此具备对话意识的教师就要学会沟通,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投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参与和体验学生的独特性。例如,有位教师用了很朴实的语言和方式教学“分数”,充分体现了他善于沟通的智慧。
1)引入课题,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分数来源的资料;
2)新知识教学,教师请学生发挥绘画能力将分数用图表现出来,并将这些图作为课堂例题;
3)之后的环节是教师倾听学生质疑;最后请学生以与书中总结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特征。这些教学环节看似简单,然而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自然、亲切。每个环节都通过对话完成,学生表达的热情极高。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不时冒出极具闪光点的思想火花。例如:有道例题:★★★★★★(6颗五角星,每2颗为一份,取其中一份就是1/3)有学生质疑:“老师,1/3时是2颗五角星,那么1/3=2吗?”教师大声喝彩:“好!非常深刻的问题!1/3=2吗?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解答这道深刻的问题?”又有学生提出:“老师,1/3是6颗五角星中的2颗,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写成2/6?”教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有超前意识,提出了我们过几节课才学习的问题。”
被提问的学生满脸兴奋,教师教学状态也相当良好。所有的问题,教师都很轻松地让学生领悟,或学生互问互答,或教师用平实的语言答疑。我非常欣赏这位教师在没有采用任何先进教学手段的条件下,仅仅在娓娓的交谈中就让师生共同协作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位教师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沟通意识非常强,“师生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学生才能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指示,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学生表现得不畏惧教师的身份与数学的抽象,勇于质疑,勇于表达,而且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就像是在寻常的对话中就解决了很多的疑点与难点,而教师也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到了学生被激发出来的创造思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学习就是对话。3 教师要善于在与学生对话中进行反思,重新建构教师素养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异位”解析与修正,即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效能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那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辩证地重新建构自身的素养。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对话,而且要对对话进行深入思考,在经验与反思中成长。教师的多元智力理论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认识到双方在交往中表现出来智力的领域有不同,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领域时,教师要善于赏识和挖掘他们的长处,不仅要协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的运用,也要善于将学生的优势领域迁移到教师的弱势领域中去。综上所述,激活教师的对话意识,成为高效能的教师,教师首先要转换观念,并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倾听、沟通与反思,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