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小学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当学校教育与改革步人全新发展时期之际,我们注重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价值观与育人价值观,在加快形成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发展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上下苦功夫,下真功夫。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德育为首,队伍领先,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积极创建“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罗阳精神,并不断丰富它的内涵。1998年,学校提出了构建“研究型”教师队伍,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师训工作战略,确定了师训工作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并在工作中坚持付诸实施。
在构建“研究型”教师队伍过程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研究型”教师队伍构建工作思路
1.必须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确保构建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和办学目标,我们有的放矢地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工作,建立起开放的、多元的、持续的理论学习的机制,并注重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紧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即,接受学习内容阶段,侧重点放在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上;加工思辨学习内容阶段,侧重点放在讨论交流学习内容的理解性上;形成观念、观点与思想阶段,侧重点放在思想碰撞与交锋的深刻性上;明确实践动机与实践效果阶段,侧重点放在发展与创新的持久性上。
2.必须具有爱生敬业的师德修养和为照亮学生成长成才的“红烛“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构建工作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源泉,有了根本保证。同时以“二心”建设为抓手,确保每个教师自觉锤炼责任心、70%的教师自觉锤炼进取心、20%的教师自觉锤炼事业心,从而营造以“二心”建设为主线的师德文化氛围。
3.必须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断运用于教育教学研究是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继承与筛选已有的研究方法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途径,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方法日益呈现,而掌握新型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借助高科技发展成果是研究型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现代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时,这种素养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丰富与发展。
4.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a)运用信息的能力。首先是能获得信息的收集能力,其次是把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辨筛选,获取有用的部分,而后是把加工后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输出去。(b)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隐藏着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只有善于观察、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才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形成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能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具有质疑和吸纳的意识与行为,只有用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善于捕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成果,总结上升为经验,才能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教学风格、教育思想。
二、扎实推进“研究型”教师队伍构建的五大工作
1.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确保构建工作有条不紊的深入开展。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师队伍构建既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又是中心。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建立制度与机制保障工作经常与稳定的开展。这主要有、学校领导的讲座制、骨干教师与组长的论坛制、青年教师双学小组制、人手一课题制、每月千字文制、“三心”建设每月自查制、学术委员会工作制、论文汇编制、校刊出版制。教师培养的流程管理制、骨干教师津贴制、各学科说课上课评课制、爱心助学制、申报进步点制、改正不足点制、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规划与调控制等等。
2.建立研究平台,深化“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工作。学校“研究型”教师队伍构建的基础,就是把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困惑加以提炼,形成—个固定的课题加以思考。人人—个课题是通过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一个实践研究与岗位练兵的平台,从实践研究中得到对问题的认识,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最终形成理性的经验或观点,指导未来的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实践研究促进教师养成勤思考,勤观察、勤分析、勤比较、勤总结等习惯,增强研究的能力。
3.夯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为构建“研究型”师资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建设,近年来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以“写”、“讲”、“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写”:从“三笔字”开始到千字文、课题报告、论文撰写;“讲”:从过朗读关、发言关开始到即兴演讲,说课评课以及开设专题讲座;“做”:从投影片制作到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运用。多年来,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建设,对构建“研究型”师资队伍的工作作了厚实的铺垫,有力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升华。
4.预展“三大组”在构建“研究型”师资队伍过程中的载体作用。
A.“双学双爱”志愿组。团支部组建了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双学双爱”志愿组。按计划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章;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开展爱事业、爱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及成才,特别是对缩短新教师适应期,使其尽快进入育人角色。少走弯路,培育好苗子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B.教学研究辐射组。组建以学科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为主要对象的教学研究辐射组。围绕学校“和谐发展’研究这个总课题,在各学科中深入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活动,探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制约提高四十分钟效益的各种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公开课、展示课、研究课以及教材辅导分析、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等工作。
C.教育科研协作组。由各年级组长与校级学术委员会成员和校区级骨干教师组成。根据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确立课题、论证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查指导课题开展,作课题总结,评比考核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推广教科研成果。向教师提供每月千宇文的思考主题,对每月千字文进行分类、评比,定期编辑罗阳教坛校刊和教师沦文集。平时负责向教师介绍最新理论信息,优秀书刊或文章,印发先进经验材料组织学习。
5.全员提高的“八个一”工程。承担教书育人工作的全体教师都有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育入水平,以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全员提高的“八个一”工程,即每个教师承担一个教科研课题;每学期精读一本理论著作;自找一位带教老师;上一堂研究课;作一次专题讲座;撰写一篇研究文章;学历上一层次;掌握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做到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同时不断根据新情况新要求赋予新内容,充实完善。
三、构建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在构建工作中,首先我们坚持引导、激励、表彰的工作原则,引导全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激励有潜能的教师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表彰先进与优秀者,促进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其次我们正视教师个体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差异性的构建,即因材施教。第三,注重集中教师的智慧开展构建工作。并把尊重、关心教师落实到日常各项工作之中。
构建“研究型”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巩固,才能提高“构建”成效,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加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