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探索 > 正文

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最佳选择

【来源:《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0期 | 作者:刘加霞 申继亮 | 发布日期:2012-07-03 | 点击数:次】

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科研?哪种科研方法最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在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行动研究法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最佳方法。

什么是行动研究

澳大利亚学者Kemmis,S给行动研究下的定义是:“由社会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将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领域即为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以“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法。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行动研究”:

1.研究的课题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出和完善教育理论。

3.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

4.研究者与行动者都是研究的主体。

5.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既包括“质”的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作品分析法等;也包括量化的方法,如问卷法、测量法、设置对照组的实验法等。经常是这两类方法结合使用。

选择行动研究有原因

为什么说行动研究是教师进行教科研的最佳选择?这与行动研究的特性有关:

1.行动研究承认每一位参与研究人员的作用。研究过程透明化,使教师也能决定研究的主题和过程,可充分发挥教师实践知识的作用,使普通教师也不会因自己“理论基础差”而对科研望而却步。

2.行动研究是合作式的相互交流。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这使教师能真正弄清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外界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差异,从而使理论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3.行动研究具有自然性、持续性和循环性等特点。行动研究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更强调质的研究方法。如运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在自然情境下获得原始研究资料,充分发挥教师身处教学一线的优势。

行动研究实施的个案

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行动研究。我们结合一位中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案例来阐述行动研究的过程。

1.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要能及时捕捉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这位教师发现的问题是:

学校组织秋游,一路上同学们??兴奋不已,在旅游车上大声说笑吵闹,使司机连车外的喇叭声都听不到了。由此他回想到:教室里、楼道内学生的喧哗打闹,不是经常淹没了上课的铃声吗?该解决“校园噪音”的问题了。

2.表述问题

仅仅意识到问题还不够,还应该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发现的问题分解为容易解决的子问题之后,进行问题解决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关于“校园噪音”问题,这位教师是这样分析的:

这些现象使我不禁想知道来自学生的噪音强度有多大?校园噪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降低“校园噪音”?教师和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否是由于“校园噪音”导致的?我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制定研究计划

在实践中,教师容易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研究,这样做既会使研究没有理论深度,也容易使研究中途天折。通过查阅文献,可使问题进一步明确化,教师制定研究计划时应与参加研究的人员仔细讨论,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列出总计划和各个阶段的分计划,同时包括遇到各种可能情况时的应变措施。该教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与研究人员、学生讨论之后,制定了如下研究计划: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噪音的危害。

(2)召开“拒绝噪音,共享安宁”的主题班会。

(3)由师生共同商讨、制定降低“校园噪音”的规则。

(4)师生互相监督、实施制定的规则。

(5)评价、改进、推广。

4.实砸行动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思考整个行动计划的目标,及时评价行动的结果,必要时修正方案。这就需要参与研究的成员之间(研究者、教师、学生)互相观察和评价,交换意见,以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在本案例中,行动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噪音的认识。

(2)全体学生共同查阅有关噪音的资料。

(3)组织学生讨论校园内产生噪音的原因。

(4)制定“降低校园噪音规则”。

(5)召开“拒绝噪音,共享安宁”的主题班会。

(6)师生互相监督、实施制定的规则,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7)将行动推广到全校。

5.效果评值

评估一定要及时,根据评佑结果适时调整方案。

在本案例中,第一次主题班会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评估与改进。主题班会之后,师生共同对先前制定的方案、规则进行修订,为下一步活动作好准备,同时寻找在行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6.继续“行动”与“研究”

通过总结与反思,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行动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

“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认为,教师要想较好地进行行动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教育教学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1)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如质疑学校早自习的意义与教育价值,可否不上早自习?早自习的现状与效果如何?(2)化熟悉为新奇。对熟悉的各种仪式与规则,如午休、升旗、值日等,重新审视,或赋予其新的意义。(3)改造已有问题。如重新审视教科书中的例题、习题,从不同角度再提出新问题。(4)从反面看问题。如一般人都认为学生上了一上午的课,需要午休,但反过来看,午休是否一定要让学生睡觉,能否组织其他更有益的活动?

2.要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学校可以为教师安排相关讲座、教师可以阅读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书籍等。

3,养成随时收集资料的习惯。尽可能使用、分析第一手资料,所听、所闻、所想、所感,都可做资料。

4.树立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