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件知识的运用
条件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把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它除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师教育传统的主要内涵外,在这里着重指上述三种能力及有关的各种知识,具备这些知识是教师发展各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教师不论在职前培养、职后训练还中各种自学活动中都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条件性知识。但教学实践中许多现象表明,教师好像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者不具备某些方面的能力。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大量的“所倡导的知识”并没有如期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所致。
研究性学习将积极促进教师的“所倡导的理论”向“所采用的理论”转化从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策略、理念、基本思想和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不再满足于理论原理和概念等静态知识的学习,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研究。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就在于使教师不再满足于理论、概念、原理等的静态学习,而是促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看到这种不一致,然后调动已有的知识,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在合作中谋学习、求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似乎是独立的,而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智慧和力量在个人身上的凝聚和体现。
1专家、教师群体与教师个人的合作
教师一开始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足够的理论准备,同时,一般教师对理论的语言又不很熟悉(对某些术语甚至会有理解上的偏差),这就为教师深入分析问题,准确表述观点等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妨碍其成长进程。另外,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有其偏颇。由教育研究者,教师协作群体和教师个人共同组成研究集体进行“临床诊察”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水平,改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只有此三者精诚合作,和谐的协作关系将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科研能力,养成科研习惯,提高科研水平。
2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一般来说,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它一般包括观摩分析、重新概括、积极地验证几个环节。也就是教师从广泛集并分析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开始,到自己教学实践的亲身尝试。在尝试和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新问题,得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开始新的观摩和分析学习的循环。
3微格教学及其他受控的教学经历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min)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教师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格教学使教师能更加直接和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受控的教学经历除了比较普遍使用的微格教学外,还有叙事研究、借助角色扮演增强移情能力,决策训练等多种。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这些训练都有助于教师实践反思能力以及其它能力的提高。
(三)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已成为当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教科研方法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中小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形成以中小教师为主,大学专家、教授和教育行政领导参加的科研队伍。第二,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它可以是一地一校中的问题,不必刻意追求选题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第三,研究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研究在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对教师和教育工作有影响的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与前一类途径相比,这是一种教师可以相对独立而进行操作的方法。行动研究法首先要求教师重视自己的教学实践,重视用理论知识对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反省和分析,从而获得对实践情境理解上的提升和行为上的改进。其次,行动研究法试图将教师置于研究者的地位,使教师能在不断改进教学实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探究能力,从而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教学情境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