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表现在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把握突出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突出学生主体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涵义,学生在课程之中,意味着学生通过与被称为课程的东西进行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学生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从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从表层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更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发展。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从此意义上说,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主体性的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由于学生往往缺乏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的经验,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的准备阶段往往由教师提出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这也许是变通之策。但即使是由教师突出活动主题,教师在提出活动主题之前也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以便由教师提出的活动主题或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准备阶段,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在中小学建立其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导师制”要求一个教师指导一个或多个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由于学生班级人数的限制,一个班级往往需要由若干个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即教师小队(teacher team)来共同指导学生班级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有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开始,就是由教师统一规定活动主题或课题,活动方案也是由教师来规定,这是不符合突出学生主体这一基本理念的。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应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硬性规定学生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都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2.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目前,在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一系列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本人认为,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教师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黄显示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⑵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规范或指导常规尚未形成,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行为比较随意。我觉得目前要初步建立起来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有助于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