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摒弃过去“教材即知识”的落后教材观,树立“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把教材用活。
一、教活一篇课文。自学一个单元
一般教材都是把内容相近的几篇课文或诗歌作为单元内容编排在一起。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脚本,这些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如语文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看不见的风》、《蒲公英的种子》、《大叶杨的歌》等课文都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景物的密切关系。这些课文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一般都比较接近,没有必要课课都用一个模式地来教学,而应着重教好一篇课文,把这种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再引导学生用这种学法自学其他的课文,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采用教活一篇课文,自学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法,不但知道怎样学,还知道学哪些内容,自学能力得以提高,避免费时费劲。
二、教活同类文章。提升阅读层次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题材无非是童话、记人、写事、诗歌等。每一类文章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来加快教材的使用进程。对比阅读的过程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通过对比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对同类的文章作出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如语教版第三册第18课《小诺贝尔》和第19课《郑和做舟》都是记人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法来活用教材。即在老师的相机诱导朗读、随机点拨思考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来发现两课的异同,在异同对比中学懂课文。
小诺贝尔》和《郑和做舟》的比较研究
相同点
不同点
《小诺贝尔》
《郑和做舟》
都是记人的文章
瑞典人
中国人
讲的都是小时侯的事情
洗盐的事
做舟的事
都是非常著名的人
发明家
航海家
都勤于动脑筋
动脑洗盐
动手做舟
事情的经过都写得很清楚
洗盐的经过
做舟的经过
都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发明炸药
传播中国文明.开辟航海新纪元
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勤于动脑
勤于动手
三、找准教材的训练点。不必面面俱到
以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往往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生怕有一点遗漏,好像处处在训练,处处训练不到位,费时费劲。其实,教材只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开拓学生视野的窗口,每篇课文都只是一个点,一个能带出无数线和面的点,因此,我们就应该因文而异.充分挖掘教材的典型意义进行阅读教学,让教材成为教师再创造的基石.而不是束缚教师创造的枷锁。如,《朱德的扁担》我们的训练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伟人的高尚品格,学生能复述故事就行了。《小露珠的梦》可以主要进行学生的口语训练,让孩子说一说小露珠来到大海后会说什么、看到和想到什么?这两篇文章的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要杜绝无病呻吟,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样做,破坏了教材使用的完整性、系统性。实际上,新课程下的教材使用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学生懂的、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地方就可少花工夫或一带而过。这样才不违背教材只是范例的课程理念,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