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是一种最直接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型思品课在强化情感行为目标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志。
一、体验的特点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潜移默化的。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它来自生活,扎根于内心。丰富的生活给予人们多种多样的体验,如每天衣食住行中的生活体验,家庭、单位中的角色体验,工作、家务中的操作体验,事业有成的成功体验等。体验无时无刻不在
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思维、行为。
2.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深刻的体验能伴随人的一生。曾有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偷拿了老师抽屉里的两毛钱.谎称是捡的,只为能在记载本上多几件好人好事以博得老师的表扬。但从此以后,她的心头有了阴影,她体验到了内心的愧疚、灵魂的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这种体验越来越强烈。为了这件小事,她的灵魂受到了煎熬,也正因为这件小事,她的人生充满了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这一件小事鞭策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性。
3.体验是循序渐进的。同一个人,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于以前的内心感受,引起新的体验。体验能力随着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
自我体验\
自我发展——自我反省
自我教育/
二、体验学习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实施
1.设计活动,引导情感体验。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其中的情感既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过程,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使知、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教学《我的成长与家庭》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观赏相片”这一活动,请学生带来了小时候跟爸爸妈妈一起照的相片或妈妈为他(她)照的相片,并把自己最心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相片在小组内交换观赏。在观赏中,学生的记忆之门被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之爱,,如一股股暖流,激发出学生对父母的亲情。这时再适时出现课件,如初生婴儿呱呱坠地的情境、本班学生的近照、中间穿插父母忙碌的身影(清晨爸爸妈妈早早起床为孩子准备早点,爸爸在灯下为孩子辅导功课。妈妈干完了一天的家务,还在灯下为孩子打毛衣,风雨中妈妈为孩子打伞而宁可自己淋雨等情景片段),让父母辛苦抚育自己成长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这时孩子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接着。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诉说、倾听、思考中多次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由情育理,并促进行为的养成,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创设生动的场景,制造特定的氛围,能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学《尊敬老师》时,教师点燃红烛,轻轻地播放着小提琴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学生心里顿时就会流淌着一种温馨的感觉。深夜老师窗前的灯光,雨夜的家访,老师鼓励的目光,语重心长的谈话……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教育的情景就会一一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们的心头就会涌动着对亲爱的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曾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介绍日本小学生的一堂德育课。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正子的小朋友收到了同学的来信,因为邮票贴得不够,她向邮递员补交了邮资,但他不知道是否应该把此事告诉寄信的同学。讲到这时,教师问大家:“假如你是正子,你会怎么做?”于是,学生争相议论,各述理由。有说不该告诉的,有说应该告诉他少付了邮资,但不告诉具体钱数的;有说应该两者都告诉的;也有表示犹豫不决的。最后教师小结:“今天的课讲的是如何处理友情和信赖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动脑筋思考……”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不强求学生接受现成的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内心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原则。这种情感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
3.借助实践,积淀情感体验。体验往往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教学场所,开展实践型思品课教学。《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到环卫所、农村、工厂、邮政局、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与清洁工人、农民
伯伯、纺织工人、邮递员、残疾儿童进行直接接触,交流,沟通,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活动来进行体验学习。这种课内外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生活的艰难,从而激发他们理解、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道德情感及关心、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动机。实践型思品课在强化情感、行为目标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使思品课的教学实效得到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