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与对策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水平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经常会有一些令家长头痛的行为。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首先应摸清孩子的思想状况,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调查发现高中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影响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高中生最关心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独生子女学生之间个性冲突是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镇中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80%以上,而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同龄儿童接触较少的家庭环境中,因家庭的溺爱教育,形成了不肯谦让、不受委屈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独生子女都程度不同地有争强好胜或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类学生生活在同一集体中难免会发生个性冲突。对这类学生应该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以改造和训练学生克服不良个性的教育方法为主。
第二,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而激发的感情冲突。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虽然生活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之中,但由于小时候已经形成的不同生活习惯会使同学之间相互难以适应,而产生人关系的冲突。如有的学生喜欢干净,有的学生喜欢物品摆放整齐。而有的则比较随便,这就可能使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而发生矛盾。对这类矛盾的解决,应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教育为主。
第三,同学之间的相互议论而导致误会也能引发矛盾。有的学生在背后议论别人,一旦议论的内容被传播,就有可能激发较激烈的矛盾。对这类矛盾的处理,应该查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背后言论他人的学生进行帮助,同时对因此事而苦恼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训练。
第四,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所产生的排斥作用是高中生人际关系不眭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学生在一个集体中生活,会因不同情趣而结成许多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最大副作用是对他人有排斥作用。由此而引发出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不奇怪了。对小团体主义的解决应以疏导教育为上策,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把小团体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第五,教师的不公平教育方法会导致对某个学生的孤立氛围。有时教师偏爱或者无意偏爱了某个学生,这时就会引发一部分学生的不满,而联合起来孤立某个学生的情况。对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师必须改正错误,以做到公平教育,才能消除学生因此而产生的矛盾。
如何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一、要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会对你开放。当对方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死圈子的时候,你不仅会对对方有更深一层地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二、要理解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三、要以诚相待。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口是心非,虚伪傲慢的人是难以有朋友的。
四、要宽容谅解。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我们周围的同学(包括自己)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常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在许多问题上同学间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五、消除依赖感。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依赖感过强的人,总是希望别人象父母兄姐一样关心自己,凡事都要别人替自己拿主意,这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过强的依赖感还会发展成为控制欲,他们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复习功课,向自己通报行动计划,甚至限制别人同其他同学的交往。这是一种人格缺陷,应及时加以纠正。
当然,这五方面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合于大众化的情况,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的来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力争使自己处于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从而更好的学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