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工作 > 常规教育 > 正文

学习焦虑的预防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德育处 | 发布日期:2006-06-01 | 点击数:次】

学习焦虑的预防

一、 学习焦虑的表现:

在一般高中学生中存在的学习焦虑,基本上是非病理性的一种状态焦虑。高中生中学习焦虑常常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面对眼前学习任务中的困难,产生了紧张不安、慌乱惧怕的心理;

二是面对设置的学习目标,对能否达到目标没有把握,进而视目标为一种威胁而产生的害怕心理,这往往反映在考试焦虑上;

三是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和对自己过分的指责而产生的失败感、内疚感以至负罪感;

二、 学习焦虑的危害:

学习焦虑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危害作用主要有三种:

一是产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对有关信息的掌握;

二是影响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

三是妨碍考试策略的运用,对已掌握的内容也不能回答。

三、 学习焦虑的原因:

形成学习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各种压力,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二是个人因素。

1.外部因素:

1) 来自学业的压力。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科目增加,难度加大,速度加快,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如果调整不好,就会感到压力很大。

2) 来自考试的压力。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前途。因此对学生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3) 来自同学竞争压力。“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有些学生总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这种心理突出表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身上。

4) 来自家长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情。家长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家庭环境,规定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学生把满足家长的期望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唯恐辜负家长的期望,生怕自己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稍有不顺,便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5) 来自教师的压力。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业和一般测验安排得过紧,提出的要求过高,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6) 来自社会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

2.个人因素

学业和考试等方面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压力,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这与个人的个性特质有关。

1)个人成就目标要求过高。在正常情况下,成就目标是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来制订的,有达成的机会。但自我成就要求高的人,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得失心重,因此觉得压力很大。想想离自己的目标有较大的距离,就产生焦虑。

2)自我概念差。自我概念差的人,自我肯定不足,因为他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喜欢和别人比,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容易产生挫折感。

四、学习焦虑的处理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肯定有原因。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必须讲究学习方法。

1、讲究学习方法

l “三先三后”策略: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

l “四到”策略:心到(动脑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课堂发言要积极)、眼到(多看、多听、多想)、手到(勤于动笔答,多写多练习)

l 三戒三倡策略:一戒把学习当苦役,二戒单纯地死记硬背,三戒学习不求甚解,提倡好学、乐学、会学。

2、克服焦虑情绪

学的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的成败,要想考场上“出手不凡”,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l 积极暗示,增强信心。如“我不会做的题目,许多同学也都不会做”,“我紧张,有些同学比我还紧张”,“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科不是我的强项,尽力就行了”,等等。

l 快速放松,减轻压力。做法是:改变坐姿,两肩放松,双手平放在双腿上,做深呼吸3次至10次。吸气要长但不要急,呼气要慢。有意识地深呼吸憋气,让相关部位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然后突然放松,或者用右手大拇指轻轻地有节奏地顺时针按摩左前臂上的内关穴,都可即刻收到自我放松的效果。

l 遇到“舌尖”,切忌慌张。考试时有时会碰到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称之为“舌尖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慌张,绕过去做别的题目,过一会儿答案可能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

2、克服焦虑情绪

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要及时求助课任老师或心理老师。